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
华侨博物院
华博与南洋院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马来西亚研究所 >> 学术资讯 >> 出版与收藏 >> 正文
  追索近代吉隆坡的建構       ★★★ 【字体:
追索近代吉隆坡的建構
作者: 陈亚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10    


您正瀏覽:主頁 東方文薈 詳文                        

窗体顶端

§ 諸子言堂 §

追索近代吉隆坡的建構──張集強《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序

-9th Dec 2007

陳亞才

比起世界文明古國的故都,例如雅典、羅馬、北京、巴格達,甚至是東南亞的金邊、曼谷等,吉隆坡的開埠不算久遠,今年跨入150年。嘗試瞭解這片土地近代化的歷程,畢竟是件有意義的事。

提起吉隆坡這個從爛泥芭中興起的城市,讓人輕易聯想起早年的錫礦、甲必丹以及兩河交匯處等,那是拓荒與奠基的年代。思想起1857年來自盧骨的87名華工從巴生河溯游而上,進入叢林密佈的吉隆坡探勘錫礦,由于水土不服以及瘧疾的侵襲,短短一個月內倖存者僅僅18人。這是先行者披荊斬棘的序幕,令人刻骨銘心。

1861190140年間,吉隆坡有五任華人甲必丹,即丘秀、劉壬光、葉亞來、葉亞石(又名葉致英)以及葉觀盛。歷任甲必丹之中,丘秀的生平事跡不詳,劉壬光表現平平,葉亞來的功績最為凸顯。

葉亞來改變了吉隆坡

回顧雪蘭莪內戰(1867-1873)蹂躪后的吉隆坡,滿目蒼痍,百廢待舉,無奈經濟困頓、人心渙散。1881年正月,吉隆坡發生大火,木屋和亞答屋在大火肆虐之下,化為一片廢墟。

禍不單行,同年12月的大水淹沒吉隆坡大部分地區。甲必丹葉亞來在多次危機中,展現其堅強的意志、過人的魄力,通過借力的方式以及勸服眾人共赴時艱,扭轉吉隆坡險被廢置的危機,改變這個城鎮的命運。

華人社會因而對他推崇備至,英殖民領袖則對他的精力和事業心刮目相看,肯定他為「一位能干又忠實的官員」、「雪蘭莪州內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葉亞來的功績為后世所傳頌,並非沒有道理。

葉亞石和葉觀盛先后繼任, 對社群依然有其建樹,然而,甲必丹的功能和權勢已逐漸式微,名堂依舊,但是葉亞來時代的風光不再。隨著葉觀盛在1901逝世,英殖民者所設立的華民護衛司(ChineseProtectorate)正式取代甲必丹制度。

英殖民者初期對馬來半島各土邦採取不干預政策。隨著英國本土政治的波動,執政權的輪替,其海外的殖民政策也相應調整,朝向更積極的干預。

配合新時局的需要,英國殖民者掌握當時各馬來土邦內部紛爭的時機,通過推介參政司制度(Residential System ),對馬來土邦進行柔性蠶食,巧妙地將各土邦蘇丹邊緣化,成為名實不符的統治者;而參政司的角色扮演,則從初期的咨詢顧問,后期逐漸轉化為制定政策的主導,最終達到深入掌控土邦政治的目標。

霹靂和雪蘭莪的經歷大體類似,先后在1874年接受英國的直接干預,畢治(J.W.W.Birch)和戴維遜(J.G.Davidson 分別出任這兩個土邦的首任參政司。

早期馬來統治者對土邦的治理相對鬆散。殖民者踏足馬來半島后,1870年代土邦的治理逐漸進入英殖民者的管理體系。從1 8 2 6年海峽殖民地(包含新加坡、馬六甲以及檳城)的建立、1896年馬來聯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包含霹靂、雪蘭莪、彭亨及森美蘭)的成立,以及二十世紀初期馬來屬邦(Unfederated Malay States,包含吉蘭丹、登嘉樓、玻璃市、吉打以及柔佛)的形成,象征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統治逐步邁向一統化。

過去一些英殖民官員在撰寫歷史時,由于無法掌握中文或不諳華語,因此對華人社會事務的敘述不夠周全;而早期的華裔學者,由于語文和研究方法的局限,無法充分掌握和應用第一手資料,因此論述方面難免有所欠缺或偏頗。

華族先賢的角色

張集強接受建築學系的專業訓練,掌握中文和英文。他參考了英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收藏的殖民時期重要文獻和檔案資料,梳理吉隆坡近代化的過程。《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一書分成七章,分別論述吉隆坡的誕生、英參政制度的設立與初期管理、瑞天鹹的管理與建設、近代化建設時期、地方管理制度的建立、都市計劃時期以及結論,年代從1870年代延伸到1920年末期。

作者從吉隆坡聚落之形成開始談起,交待了華人甲必丹的管轄時期。這樣的論述安排固然是根據時間的先后順序開展,但也有其特定意義及適時的提醒作用,即一方面說明華族先賢在拓荒與奠基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時也引申吉隆坡近代化的基礎,尤其是近代都市的規劃、行政體系的建構、政策的制定等等,始于英參政時期;英殖民者的思考模式以及體系的建立,有別于傳統華人甲必丹以及馬來土邦統治者。換言之,我們的視野和格局不能老是停留在甲必丹時代。

英殖民者在吉隆坡所推行的近代化,其方向和重點大致上包含:(1)人口的恢復與經濟發展、(2)興建固定建築(例如新的政府辦公大樓,即大鐘樓、印務館、高等法院、市政廳等)、(3)創設行政單位(例如公共工程局、衛生委員會等)、(4)提升基本設施(例如交通建設、自來水和電力設施等)、(5)制定新的法規(例如土地的繪測與管理政策、都市計劃與建築管理等)。

1880年雪蘭莪行政中心從巴生遷到吉隆坡,以及1896年吉隆坡作為馬來聯邦的首府,無疑使吉隆坡處在一個非常有利于發展的位置。就行政管理單位而言,公共工程局(Public Work Department1879)以及吉隆坡衛生委員會(Sanitary Board1890,即吉隆坡市政局的前身)的成立,是重要的里程碑。

從法規的角度來說,雪蘭莪土地法的制定(1891)、土地的規劃(包括土地分區分類的概念)以及都市計劃的提出,對吉隆坡往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瑞天咸的重要性

在基本設施方面,往返巴生與吉隆坡之間的鐵道通車(1886),帶動了雪蘭莪及吉隆坡的經濟發展,使吉隆坡成為當時土邦之中發展最快的城鎮。此外,自來水(1896)和電力(1906)的供應,也是奠定吉隆坡近代化的重要基礎。

作者以專門的一章來討論瑞天鹹(Frank A. Swettenham)的管理和建設,顯示其人在歷任參政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作為雪蘭莪的第三任參政司(1882-1889),瑞天鹹處理殖民地事務的經驗豐富、熟諳馬來語文和風俗民情,與馬來土邦統治者的溝通融洽,而且在位時間也長,是殖民政策的重要構思者和推動者,致力改善當時吉隆坡的衛生條件和居住環境。巴羅(H.S.Barlow)的《瑞天鹹》(Swettenham1995)一書對主人翁的殖民生涯有相當全面的記載。

英殖民政府所推行的近代化政策,在殖民地官員之間曾引起一些角力;針對各個領域的職權與管理,土地擁有權、稅收等所制定的政策,雖然對既有的勢力產生衝擊,包括與華人甲必丹之間浮現緊張關係,但大體而言,並沒有面對太大的阻力。

晚近出版的一些書籍, 例如邱家金(Khoo Kay Kim)編輯的《成型期之吉隆坡》(Kuala Lumpur: The Formative Years1996)、約翰顧立克(John Gullick)編輯的《雪蘭莪雙週刊史料彙編》(Selections from the SelangorJournal2007)等,都是通過舊檔案的呈現來反映吉隆坡近代化過程的資料彙編。

而張集強的《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條理分明,脈絡清晰;再加上珍貴的舊照片以及附圖,讓讀者更易于理解時代背景、掌握近代化計劃和政策制定的過程,以及城市的變遷。就相關的研究領域和主題而言,相信此書是目前為止採用中文書寫的論著中,最為完整和翔實的一本。

集強學成歸來后,即投入本土古跡保存的行列,勤于筆耕和田野工作,致力于文化資產觀念的推廣、古跡個案的賞析、以及保存與捍衛古跡的運動。《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一書的出版,無疑為我們增添一本瞭解吉隆坡的高水平論著,的確叫人欣喜,值得歡呼。

窗体底端


文章录入:egret    责任编辑:egret 


  • 上一条:

  • Copyright© 2013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站长: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