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
华侨博物院
华博与南洋院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基地简报 >> 成果简报 >> 正文
  第十八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2期)       ★★★ 【字体:
第十八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2期)
作者: 洪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30    


一、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一)《东南亚历史及其与中国关系》(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三(主持人:廖大珂)

1、《朱纨事件与东亚海上贸易体系的形成》,《文史哲》,2009年2期。

摘 要:明代中后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是中西方在世界近代化的形势下,各自走向不同方向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导东亚海上贸易有四个主要势力:明朝政府、中国私人海商、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彼此之间为争夺海上贸易展开激烈的竞争,其实质乃是新旧贸易体制之间的斗争。本文通过对朱纨这一悲剧性的人物的考察,分析朱纨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东亚海域的各种势力状况及其活动,以及朱纨事件的过程和朱纨之死的原因,探讨朱纨事件对早期东亚海上贸易体系形成的历史影响。

2、《全球化视野下的女性跨国流动——以1978年以来中国女性迁移东南亚为中心》,《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国际移民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migration)成为全球化时代国际人口迁移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与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跨国迁移活动日益活跃,并呈现出移民目的地全球化、移民结构多元化、移民方式多样化特征。本文以中国女性迁移东南亚为中心,考察并分析了中国女性新移民迁移东南亚的结构与类型、存在的问题与影响,指出重视中国女性移民浪潮中的问题与负面影响,对维护中国女性跨国迁移的正常秩序,促进中国与东南亚民间交流的发展以及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3、《荷属东印度鸦片公营局制度研究》,《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政府以鸦片公营局制度取代鸦片包税制度,该制度的推行对荷兰殖民经济和华侨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鲜有对荷属东印度的公营局制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荷兰殖民者推行公营局制度的历史背景、模式特征和实质进行一简要分析,试图弥补这一空缺。

4、《越南2008年经济形势及2009年经济展望》,《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2008年越南遭到了近年少见的通货膨胀打击,越南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进行治理,保持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分析越南2008年经济情况,对2009年越南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5、《试析中国-日本-东盟战略互动关系》,《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中国、日本与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三大主导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走向。本文主要借鉴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6、《清代广东人向海峡殖民地的移民》,《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广东人移民海峡殖民地的历史颇早。海峡殖民地是清代尤其晚清广东人移民马来亚的集中地。在海峡殖民地各华人方言群中,除了1911年马六甲海南人比广东人略多之外,广东人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按人数看,19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广东人在马来亚各邦和各殖民地的广东人中占绝对多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人的儿童移民数远超过其他方言群及国籍的儿童移民,从深圳港出发移民槟榔屿和新加坡的广东人绝大多数是男性移民。1893年清朝廷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对广东人经深圳港移民海峡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双边与多边:东盟与欧盟区域间关系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本文将基于东盟与欧盟区域间的合作,分析和讨论东盟与欧盟间关系的演变,试图从理论上来解释东盟与欧盟如何通过双边和多边共存的区域间合作模式对国际治理结构起到作用,以及区域间合作所形成的组织机构如何行使国际组织的一部分责任或成为跨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补充。

8、学术交流:

2009年3月15日-4月14日,赴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所、日本大学经济学部、日本文教大学讲学和交流。

(二)《当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三(主持人:吴崇伯)

1、《印尼农业发展成就、政府扶助农业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存在的问题》,《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印尼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独立以后,印尼历届政府基本上都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撑农业的发展,除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实现稻米自给外,还发展了价值高、销路大的经济作物,为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印尼农业发展的势头在减弱,耕地面积减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机械化仍处于低水平,农村贫困问题在加深等,这些都给今后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印尼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仍要经过一个艰难的历程。

2、《印度尼西亚的税制改革与成效分析》,《创新》2009年3期。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尼西亚对国内的税收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目前这一改革进程仍在延续,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印尼银行业改革、重组最新进展与变化趋势分析》,《东南亚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印尼银行业经过10年的整顿与重组,在信用、存贷率、利润、资本充足比例等方面均大有改观,现又重现生机和活力。印尼银行业未来改革措施与发展趋势将以提高最低资本准备金,协助金融机构处理呆、坏账,以及实施新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为核心,以进一步增强银行竞争力,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4、《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前进论坛》2009年5期。

摘 要: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仍在延续,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正在加深,国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较为明显,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面临进入长周期下行区间的风险。我国金融体系相对独立,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不深,但作为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明显。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严重的挑战,更带来发展的机遇。应该看到,在剧烈的经济波动中,蕴含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三)《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主持人:廖少廉)

1、《东盟国家经济形势分析》,《亚太经济发展报告2009》(南开大学出版社)。

摘 要:2008年上半年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平稳,但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从下半年开始,东盟国家经济在诸多领域受到猛烈冲击。面对此次金融风暴,东盟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尽管2009年经济总体形势难望好转,但是东盟国家尚不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2、近几个月以及今后数月课题组处于结题阶段,全力投入成果的统稿和修订,同时仍在不断补充新发现的资料,以及将部分成果提供国内有关学者征求意见与建议。目前有关老挝经济和政治改革部分已经接近完成。有关越南革新的部分和中国与越南关系部分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课题组拟于今年年中完成全部初稿,今年内结题。

(四)《当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及其与中国经济关系综合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十(主持人:王勤)

1、《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新加坡在华投资》,《东南亚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近年来,新加坡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目前,新加坡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第六大来源地。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加坡企业积极调整投资与经营战略,新加坡对华投资呈现出新的格局。中国积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为新加坡企业在华投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创了新的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它将有利于新加坡在中国新兴区域的投资,但同时新加坡企业也将面临新的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多重约束,以及人民币升值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2、《2008-2009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纵横》2009年2期。

摘 要:2008年,在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盟国家经济速度普遍减缓,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

3、《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与华商》,《亚太经济》2009年2期。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浪潮中,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兴起。作为区域经济的微观基础之一,华商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东亚区域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当代华商是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重要力量,华商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和经济网络扩展,将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经营网络的格局变化。

4、《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和平与发展》2009年3期。

摘 要:近年来,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并出现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东盟加快了自身区域一体化步伐,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迅速兴起、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不断涌现。本文拟就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格局,以及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一分析。

(五)《东盟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八(主持人:沈红芳)

1、沈红芳:《东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述评》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摘 要: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经验一直是国际经济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其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东亚经济增长源的组成因子抑或生产函数广被运用到探析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奥秘”的研究之中。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关TFP是否成为东亚经济快速增长重要生产函数的争论再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由于经济学家对TFP的概念的认知存在着差异,在考察和估算东亚经济增长源TFP时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设置了很多的假设,加上采集的数据亦有差别,因此,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差距悬殊,甚至相悖,争论也一直在继续。本文首先论及TFP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延伸,并介绍测算TFP的一般方法及其局限。接着展示并评判对东亚经济增长与TFP持正相关论点的研究,包括世界银行对东亚经济体的TFP之测算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著名经济学家对东亚TFP的研究与测算。与此同时,介绍并阐释对东亚经济增长与TFP之间的关系持否定论者的研究成果和重要观点。最后指出TFP对东亚经济增长的贡献尚待更为缜密的测算和评估,方法亦需创新,它在东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期得到较为科学的量的测定。

2、有关本课题的写作正在全面展开。按照课题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与科技进步研究;第二部分为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3、沈红芳指导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菲律宾产业集群研究》。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将生产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考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发展中为了发挥区域优势,有效和有序的吸引外资以应对外来激烈的竞争,产业集群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菲律宾在错失多次引进外资的机遇下,也将目光投向产业集群,并以此作为首要发展任务吸引外资的进入。

本文在总结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对菲律宾的产业集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从全球经济和菲律宾本国的经济情况这两个方面分析菲律宾产业集群的生成背景及菲律宾政府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其次,从菲律宾产业集群的地理和行业结构分布、菲律宾产业集群的特点及产业集群对菲律宾经济的影响等四个角度,综合阐述菲律宾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再次,着重分析菲律宾政府在推动发展产业集群的作用。

(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研究(2007-2010)》进展情况之四(主持人:聂德宁)

1、《越南2008年经济形势及2009年经济展望》,《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2008年越南遭到了近年少见的通货膨胀打击,越南政府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进行治理,保持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分析越南2008年的经济情况,并对2009年越南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2、《1958年印尼内战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1期。

摘 要: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3、Fan Hongwei,《Sino-Burmese Relations 1949-1953: Suspicions and Equivocations》, in China in The World: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8.

Abstract: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peripheries were critical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Therein, China-Burma relations were one of highlights in Beijing's peripheral diplomacy. Until now, detailed and in-depth research on 1949-1953. Sino-Burma relations has not come forth. Although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lations were not long, it revealed some impetu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for the relations, such as ideology, geopolitics, history, and the cold war setting.

4、《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现状与前景》,《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2期。

摘 要:全球化和地区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二者相辅相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中,地区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将是地区化的最终结果。在东亚,地区主义为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发展,正处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一个典范。

5、《试析中国-日本-东盟战略互动关系》,《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中国、日本与东盟是目前东亚地区权力结构中的三大主导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着东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走向。本文主要借鉴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三角关系分析方法,分析当前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6、《中越经贸关系: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 本文在简要介绍中越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及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方面分析两国经济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最后阐述政策、人民币升值和越南的第二次产业进口替代等因素对中越经贸关系前景的影响。.

7、《Soci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hilippines and China: From NGO’s Perspective》,in China in The World: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08.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ing out that there is bright future for the furth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hina NGO and Philippine NGO not only on some development projects, but more importantly in NGOs’ capacity-building and strategy-evolving, where the latter efforts especially will be dramatically influential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in China as well a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七)《中国新移民与东南亚华人再移民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2007-2010)》进展情况之四(主持人:庄国土、郭玉聪)

1、阶段性成果

2009年4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陈玉杰副主任一行来闽调研新侨情和修改《归侨侨眷保护法》问题,以及引进新移民高层次人才问题。郭玉聪赴榕参加座谈会,发表郭玉聪、庄国土的《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新归侨身份认定的建议》研究成果,获得陈玉杰主任重视,指示由庄国土、郭玉聪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华侨工作委员会何主任等合作继续调研该问题和相关问题。本课题组将补充《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新归侨身份认定的建议》和撰写相关问题的报告,报送教育部,并通过教育部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委员会等领导机关(《吸引高层次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及新归侨身份认定的建议》的内容提要正式报送时填写)。

2、田野调查:

2009年3月5日至20日,郭玉聪等再赴福州、长乐、福清等新移民侨乡进行调查。

2009年3月25日—4月15日庄国土等赴日本、澳大利亚进行调研。

2009年5月以来,郭玉聪与研究生黄兴华等与广东省侨务办公室、福州市侨联合作在广东全省进行新移民的跟踪调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下半年将提出研究报告。

3、学术交流与合作:

2009年2月18日,郭玉聪赴广东省侨办主任会议与与会者交流新移民问题,并与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曾晓民主任等商议合作调研新移民和东南亚华人再移民问题。十天后,曾晓民主任、郑惠文副巡视员、政研处秦处长等一行来院与庄国土、郭玉聪等商定共同调研广东省籍的华人新移民问题。4月11日郭玉聪赴榕与之商定了5月份开始的实施方案。

2009年3月15日-4月14日,庄国土赴日本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所、日本大学经济学部、日本文教大学讲学和交流。

2009年6月22日至今,庄国土赴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讲学和交流。

2009年7月1日,庄国土和郭玉聪的研究报告《中国与广东的华侨华人和新移民研究》被广东省侨联采纳,并由郭玉聪在广东省侨联和广东省华侨历史学会上做专题报告,获得好评。

4、社会影响

2009年2月,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朝日新闻》记者河原一郎一行专程来厦采访庄国土、郭玉聪等,了解本课题组对华人新移民的研究。已刊登文章介绍本课题组对华人新移民数量等的研究。该报将刊登系列文章,可能再报道本课题组的研究,届时一起填报。阶段性成果 :

5、郭玉聪 庄国土《福州赴日新移民的增长态势及其主要原因》,载于刘国福主编《移民法: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9年5月。

摘 要:福州新移民绵延不绝地迁移日本,按人口比例,其数量全国最多,但其增长率却不高,远远低于福州迁移阿根廷、南非、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移民.前者的原因是当地较为贫困,且有移民日本的传统,有深厚的移民网络;后者的原因是新移民在日本生存和发展困难,非正常渠道移民和劳工移民难以为继,有更合适的迁移国家.本文结合福清实例,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移民理论"、"移民网络说"、"累积因果关系说"等国际移民理论的部分观点做简要述评。

6、郭玉聪指导硕士研究生付亮撰写的硕士论文《南非的中国新移民——以福清人为例》,2009年6月盲审和答辩均通过,成绩优良。

摘 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新移民不断开拓移民空间,脚步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对非传统地区的中国新移民研究已经成为了移民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南非的福清新移民为主要对象,通过侨乡实地走访调查获得的一手问卷和访谈笔录为资料,透过对福清新移民在南非的现状描述,管窥中国新移民在南非的整体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来介绍南非华侨华人的产生及福清地区海外移民的传统,第二章探讨在中国、南非友好关系发展,经贸往来频繁的背景下,通过福清新移民来了解中国新移民前往南非的主要方式,主要是投资移民和劳务输出,其中伴随着一定数量的非法移民。第三章借助“推拉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及“网络移民理论”等移民理论的指导,进一步分析新移民前往南非的主要原因,以期对南非新移民现象做一个合理的解释。第四章对南非华侨华人的整体现状做了一个素描,介绍了南非华侨华人的人口规模、经济情况,政治地位、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本文对南非华人社会的发展作了一个展望:中南关系的发展状况、南非移民政策的变化和南非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状况将是影响未来南非华人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反观国内,面对日益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侨务工作应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状况,如何吸引侨务资源为国家建设作贡献,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

(八)《中国与马来西亚经贸关系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2008-2011)进展情况之一(主持人:李一平)

1、《中国与文莱贸易往来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2期。

摘 要:中国与文莱的贸易往来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到了宋代,两国间建立起了朝贡贸易关系。明代前期,中国与文莱两国间的朝贡贸易往来盛极一时,交往频繁。从明代后期以至清代中期,文莱成为中国帆船以及民间海商人东洋、东南洋贸易航线的主要贸易港口之一,构成了明清时期中国帆船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与文莱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近十年来,中国与文莱的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等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为基础,其他各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与交流逐渐展开并初见成效的发展格局。中文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政府对彼此间的经贸互利合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动,必将有助于两国经贸关系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3、《马来中产阶级与马来西亚非政府组织关系探讨》,《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在马来西亚,中产阶级作为一支有影响力的力量主要形成于二战后,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马来中产阶级参与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在分析现代马来中产阶级产生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选取巴生流域(Klang Valley), 省城哥打峇鲁(Kota Bharu)和瓜拉丁加奴(Kuala Terengganu)三地的马来中产阶级对消费、环保、职业、居民(resident)和宗教这五类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情况为重点分析对象。研究发现,马来中产阶级参与宗教、居民和职业组织的比例高于其他组织。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参与宗教和居民组织,五分之一参与了职业组织,参与其他组织,如消费者组织和环保组织的比例比较低。在大都市和在省城,马来中产阶级对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也有差别。

4、‘Investment in China: the role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businessmen’, in Emile Kok-Kheng Yeoh & Joanne Hoi-Lee Loh, eds., China in the World: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Perspectiv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First published in 2008.

Abstract: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businessmen’s investments in mainland China have been the focus of world’s attention. The investors from Southeast Asia and Hong Kong are the pioneers in the investment of foreign capital in China. Their invested enterprises have set up an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ose in China and promoted the growth of the latter.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businessmen have played crucial role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ince 1978.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role and result of Southeast Asian Chinese businessmen investment in Mainland China.

6、《浅谈1914年之前的英属马来亚华侨社会》,《东南亚纵横》2009年5期。

摘 要:英国人在马来亚殖民地建立与华人大量涌入马来亚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1786-1914年间华人移居马来亚半岛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华人人口增长、职业构成、经济发展、社团组织以及文化教育等五个方面,着重探讨这一时期马来亚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和分析这一时期马来亚华侨社会形成发展的原因,以及其与中国的政治、经济联系。

7、《清代广东人向海峡殖民地的移民》,《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2期。

摘 要:广东人移民海峡殖民地的历史颇早。海峡殖民地是清代尤其晚清广东人移民马来亚的集中地。在海峡殖民地各华人方言群中,除了1911年马六甲海南人比广东人略多之外,广东人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按人数看,19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广东人在马来亚各邦和各殖民地的广东人中占绝对多数。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人的儿童移民数远超过其他方言群及国籍的儿童移民,从深圳港出发移民槟榔屿和新加坡的广东人绝大多数是男性移民。1893年清朝廷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对广东人经深圳港移民海峡殖民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广东人向海峡殖民地的移民构成了中国与马来亚地区经贸往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8、学术交流

2009年5月4日-8日,课题组成员施雪琴、王望波前往马来西亚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出席《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东盟及世界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提交:《中国女性新移民研究-----以马来西亚为个案》、《移民与经贸活动----以中马经贸关系为例》两篇参会论文,并在大会宣读,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九)《当代东南亚能源问题研究》(2008-2011)进展情况之一(主持人:赵洪)

1、2008年底,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本课题将运用当代能源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借鉴和吸收区域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地缘政治学等的新成果。同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地区分析与国别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题开始收集和利用国际能源组织、东南亚官方机构、著名学术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统计出版物。其中,国际能源组织的资料主要包括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能源研究所(WRI)的定期研究报告、统计出版物、工作论文和数据库,东南亚各国的资料主要包括政府能源部门、统计机构的出版物,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印尼战略研究所、马来西亚经济研究院等的出版物。

今年上半年本课题计划安排赴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进行短期实地调查与研究工作。通过对当地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当地官员和企业家进行座谈,对东南亚能源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下半年,在北京、广东、广西、云南、广东等地的有关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企业进行调研工作。同时,通过对国内政府机构、经贸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访问,广泛征集来自各方面对发展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2、本阶段主要集中收集有关材料,收集到的材料有:

油价高昂东南亚国家被迫寻找可转换能源。全球高昂的油价促使亚洲国家加速寻找可转换能源,并且鼓励节能。各国政府增大了能源多样化进程,避免依赖石油,他们开发的能源种类有天然气、地热、水能、液化天然气和新能源燃料。

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 东南亚核能计划升温。一些东南亚国家陆续提出了发展核能的想法。泰国表示,将聘请200多名核电站专家,在10至15年内建成该国首个核电站,印尼、越南和缅甸的核电站项目或计划也在积极的运作当中,马来西亚计划在10年之内兴建核电站,菲律宾制定了核能人才培养计划。多个东南亚国家推出自己的核能计划,与该地区的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有关。连油气资源丰富的印尼和马来西亚,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要。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寻找替代能源成了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于是,相对最便宜、最清洁的核能发电,便成为“追捧”的对象。

二、基地学术会议:

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主办、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工作暨国际与港澳台侨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5月16-17日在武夷山成功举办。教育部社科司何健处长、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社科处陈武元副处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问题片)的二十多位基地主任和基地副主任出席了本次会议。

5月16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教育部社科委综合研究学部召集人庄国土教授主持。

随后,召开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工作会议暨国际与港澳台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基地主任王勤教授主持。各学部委员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深入探讨该领域国内外基本研究状况、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各基地主任也纷纷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探讨了本基地的进展与不足,以及相关研究队伍的协作意向。

5月16日晚,又召开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综合研究学部2009年度发展规划与学部建设工作,重点探讨交叉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学科定位问题、学部的网站建设和通讯报告,以及学部委员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机制等问题。

本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工作会议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综合研究学部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也是第一次把学部委员工作会议和基地主任会议结合起来的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代表来自吉林、内蒙古、北京、上海、四川、天津、广东、广东等全国不同地方,各自研究领域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对促进学部建设以及拓展各基地研究领域和深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上一条:第十七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1期)

  • 下一条:第十七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1期)
  • Copyright© 2013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站长: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