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
华侨博物院
华博与南洋院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基地简报 >> 成果简报 >> 正文
  第十七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1期)       ★★★ 【字体:
第十七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1期)
作者: 洪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30    


一、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一)《东南亚历史及其与中国关系》(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二(主持人:廖大珂)

1、《南海地区安全:打击海盗与反恐合作》,《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3期。

摘 要:南海地区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道之一,其安全正面临着海盗与恐怖分子的威胁。随着国际海事局有关海盗定义的修订,要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仅依靠南海周边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特别是马六甲海峡。因此,海峡沿岸国要求海峡使用国共同分摊维护安全的经费负担,并提供有关培训、设备和信息情报等援助。这种情况说明,维护南海地区安全必须由南海周边国家及南海航道使用国共同合作,只有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打击海盗与恐怖主义活动,真正地维护南海地区的安全。

2、《华侨与暹罗曼谷王朝时期的包稅制度》,《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3期。

摘 要:本文以暹罗曼谷王朝时期的包税制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华侨在包税制度的源起、发展和走向衰弱的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指出,华侨经济始终是暹罗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论1757-1794年荷兰对华贸易中巴达维亚的角色》,《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期。

摘 要:从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4)操作的荷兰对华贸易可分为三个阶段:1729-1734,1735-1756和1757-1794。其中,第三阶段跨越了将近整个18世纪后半期,是该贸易最成功的阶段。此阶段中,虽然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对该贸易失去了直接控制,但整个荷兰对华贸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巴城在该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要贡献者与有限受益者。但无论如何,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领导层的角度来看,虽然巴达维亚自身利益在公司对华贸易运营新形式中受到损害,但公司的整体利益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4、《20世纪初以前华侨移民缅甸述略》,《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本文阐述了20世纪初以前中缅之间贸易及人员往来的过程,认为双方交往虽发端于汉代,但直至元代时,才有华侨定居于缅甸。到了明代,华侨社会开始在华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缅甸的部分地区形成和出现。清代是华侨大规模移居缅甸时期,既有陆路迁移也有海路迁移,随着华侨大量移居缅甸,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纷纷成立,华侨社会则在缅甸较多地区形成。

5、《对宗教自由与多元主义的挑战:印尼反阿赫默迪亚运动浅析》,《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印尼是一个多元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自由与多元主义是印尼建国以来长期奉行的政治原则,对维护族群团结与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印尼国内日益猖獗的反伊斯兰阿赫默迪亚教派的运动不仅严重践踏了宗教自由与多元主义的政治原则,同时也凸显了后苏哈托时期印尼伊斯兰激进主义的膨胀及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今天印尼的反阿赫默迪亚运动不仅加剧了印尼伊斯兰思想与穆斯林社会的分裂,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印尼伊斯兰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在印尼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6、《试论〈琉璃宫史〉中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琉璃宫史》是缅甸宫廷编写的一部史籍,在东南亚历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通过从五个方面分析文本中有关中国的描述:中国人物的描述;有关中国物品的描述;有关“整体”中国(妙香国)的描述;有关中国与缅甸战争(战斗)的描述;有关中国与缅甸和平交往的描述,认为《琉璃宫史》中有关中国的描述反映出缅甸古代王朝对中国形象“真实”和“虚幻”的认知:中国是一个强大、富有和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与缅甸一样伟大,缅甸并不惧怕中国。

7、《社团、社团领袖与华人社会》,《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本文以笔者赴印尼棉兰华人社区的个案考察为依据,把棉兰华人社团、社团领袖按经济实力、社会活动能力做了划分,并就各层次的社团与社团领袖的关系,分析了棉兰华社的内部结构,以期探讨这一有特色的印尼华人社区。

(二)《当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二(主持人:吴崇伯)

1、《近20年来西方金融自由化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4期。

摘 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金融自由化理论由于不断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人们开始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联系起来,反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化、金融危机是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有关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研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2、《广东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创新》2008年4期。

摘 要:东盟与我省地理位置相近,人缘关系密切,开展贸易时间早,是我省开展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对我省外经贸影响力非常广泛。随着2001年我国与东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签订后,我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我省与东盟经贸往来更加密切,东盟已经成为我省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10+1”将对我省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新的机遇,我省应从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切入点,采取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在各领域的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找准位置和发挥作用。

3、《持续升温的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与深化合作的对策建议》,《创新》2008年4期。

摘 要:东盟历来是广东高度重视开发的传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后,我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广东省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4、《Forging Closer Sino- Indonesia Economic Relations and Policy Suggestions》,《Chinese Culture》2008年11期。

Abstract:During the passing years,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onesia have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 China has become Indonesian fourth biggest trade partner. Indonesia and China need continue to work together in increasing their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The two countries may deepen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and the areas, such as tourism, agriculture, fish sect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energy industry, as well as population-family planning program, are among the possible cooperation opportunities between China and Indonesia in the near future.

(三)《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九(主持人:廖少廉)

1、《东盟的经济形势分析》,《亚太经济发展报告 2008》南开大学出版社。

摘 要: 2007年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比较平稳,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美元持续贬值以及燃料和粮食价格猛涨,东盟国家的出口受到直接影响,通货膨胀持续上升,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2008年经济增长将普遍有所下降。东盟国家正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鉴于东盟国家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边化已取得明显进展,这些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能够克服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2、课题组还完成调研报告,题为《越南国内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3、《"东盟宪章"评析》,《创新》2008年4期。

摘 要:《东盟宪章》的签署和通过标志着东盟区域合作进程的重大进展。宪章对东盟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加强机构以及成员国间的协调。但是对宪章的作用不能有过高的估计。宪章基本上重申过去已经确定的和实施的目标和做法,但是对于东盟所面临的机制化问题仍然未能提出有效解决途径。

4、课题组参加10月20-21日在南宁召开的有关中国于东盟关系的国家学术讨论会。发表《中国-东盟经济关系: 进展与问题》论文。文章认为,自从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关系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开始给有关各方带来了实惠。文章第一部分简述中国和东盟之间经济合作关系的进展。第二部分探讨双边关系中一些问题。第三部分提供一些政策建议。会后该论文刊载在《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

5、课题组集中对老挝和柬埔寨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

(四)《东南亚与台湾经济、政治关系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九(主持人:古鸿廷、庄国土)

1、庄国土、陈君《19世纪前菲律宾华侨人口下降及其原因》,投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摘 要:明末菲华人数多达3万余人,时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华人社会。但由于大陆、台湾菲贸易衰落,华船抵菲急遽减少,且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严厉限制华人入境并苛待在菲华人,包括台民在内的闽粤商民多往东南亚其他地区。至19世纪中期,菲律宾华人数量不足万人,是东南亚各国规模最小的华人社会。

2、庄国土《侨务资源和国家发展战略》,提交国务院侨办专题报告,2008.9.27。

摘 要: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已成为超政治的自然经济区,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根本动力。海外华资与大陆经济的整合,已使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已成为超政治的自然经济区。港台和东南亚华人资本相互交融,不断涌入大陆,不但提升大陆产业竞争力,而且使两岸经济密不可分,形成走向和平统一的不可逆转趋势。全球性华人社会间的专业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越来越多地流向东亚华人区。大体的运行是:东亚各华人区为北美提供潜在人才,北美华人华侨的科技和教育成果,越来越迅速涌向东亚各华人区,尤其是涌入大陆。“世界华人科技网络”正在形成。

3、曹淑瑶《近20年来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发展》,,拟发表与2009年1月的《新时代、新视野——海外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台北。

4、徐银矶《1950年代台缅关系中的滞缅“国军”因素》,拟投稿《南洋问题研究》。

(五)《当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及其与中国经济关系综合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七(主持人:王勤)

1、《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前景广阔》,首届“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周”研究报告。

摘 要:2008年7月26日至8月1日,在中国贵州贵阳举办了首届“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次活动包括“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高教合作会议”、“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节”等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7个东盟国家的33所院校以及中国的18所院校参加教育交流周的活动。本课题组为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供了此次教育交流周的研究报告,相关内容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8月3日上发表。

2、《东盟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前景》,《东南亚纵横》2008年11期。

摘 要: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市场化进程,各国相继展开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亚洲金融危机迫使各国加快了公司治理的步伐。在东盟国家,公司治理结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东盟五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典型的家族治理模式,而越南则属于国有企业型的治理模式。近年来,东盟五国和越南的公司治理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3、《金融危机下的东盟商机》,《进出口经理人》2008年12期 。

摘 要:东盟是中国最主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重要的经贸伙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外承包劳务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的投资迅速扩展,东盟已成为海外中资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近期,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有所影响。随着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各国政府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中资企业在东盟国家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五)《东盟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七(主持人:沈红芳)

1、《印尼旅游业竞争力与中印(尼)旅游合作》,《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2期。

摘 要:旅游业作为开放和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印尼是世界著名的“千岛之国”,享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其旅游国际竞争力居于中下游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加强了与印尼的经济合作,其中旅游合作成为重要的合作内容,两国签订的《旅游谅解备忘录》,就是旨在通过旅游业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旅游业发展。

3、《缅甸工业化及其政策初探》,《亚太经济》2008年5期。

摘 要:1988 年新军政府上台后, 缅甸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重的工业化政策, 采取国企私有化、建设工业区、鼓励私人和外资投资工业的举措, 推动了缅甸工业化进程。但同时,缅甸工业化还存在加工、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石油、天然气、能源工业迅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4、《印尼旅游业竞争力与中印(尼)旅游业合作》,《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2期。

摘 要:旅游业作为开放和关联度极高的产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印尼是世界著名的“千岛之国”,享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其旅游国际竞争力居于中下游水平。进入21世纪,中国加强了与印尼的经济合作,其中旅游业合作成为重要的合作内容,两国签订的《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就是旨在通过旅游业合作共同推动两国旅游业发展。

5、有关本课题的写作正在全面展开。按照课题的设计,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东南亚国家的工业化与科技发展研究;第二部分为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研究(2007-2010)》进展情况之三(主持人:聂德宁)

1、《中国与文莱贸易往来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2期。

摘 要:中国与文莱的贸易往来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到宋代建立起了朝贡贸易关系,并且还专门开辟了一条从广东泉州港经由菲律宾群岛通往文莱的贸易航线。明朝初期,两国间的朝贡贸易往来盛极一时,文莱在从明朝获取政治上庇护的同时,也从中获取了重大的经济利益,从而为其在16世纪的崛起与强盛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从明代后期以至清代中期,文莱成为中国帆船以及民间海外贸易商人东洋、东南洋贸易航线的主要贸易港口之一,彼此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以及华侨在当地的造船与胡椒种植活动,不仅构成了明清时期中国帆船海外贸易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这一时期文莱对外贸易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屡遭西方殖民列强侵扰的文莱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试析冷战时期的中新关系(1965-1990)》,《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8年1期。

摘 要:从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到1990年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为止,在这段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中新关系经历了从最初隐晦疏远到最后自如密切的过程,这种转变既反映了冷战中、后期亚太国际格局和东南亚地区形势的重大变迁,也表明了两国在处理双边关系上所进行的调整和适应。正是冷战时期这种务实性的中新关系,为冷战结束后中新关系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3期。。

摘 要:本文重点探讨1968-1972年间的中越关系。这段时期正是东亚国际冷战格局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阶段,在这复杂的大背景下,中越关系不能不深受影响。由于中越两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不对称性及关注点的差异,中越"同志加兄弟"关系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至1972年初,当中美关系实现突破性改善时,中越关系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两国对立已基本上不可避免。

4、《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困境及其原因》,《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3期。

摘 要:东盟自成立起一直在大国的包围中求生存发展。面对当前地区内中美两个大国,东盟试图实施对冲外交,以期通过两面下注来减低风险。本文认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外交已陷入困境。对冲外交并未使东盟获得预想中的关键地位,反而使中美两国更难认识到东盟在解决地区问题中的重要性,中美坚持以"双边"方式在该地区活动,从而对东盟的一体化产生负面作用。东盟对冲外交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弱国组织,实力受制"这一结构性矛盾,致使各成员国出于利益考虑不得不选择自己的依托对象,使其对冲外交的实施难以形成合力;实力不足的现状也难以使其在中美两大国的棋局上占据太多比重,使对冲外交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5、《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新关系》,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编:《第六届亚太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日本侨报出版社2008年9月

摘 要:中国和马来西亚同处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东亚地区。自1974年中马建交以来,两国的政治、经贸和文化关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进入90年代,中马关系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全面展开。目前中马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战略合作顺利发展,双边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成熟和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中马关系的不断发展将有利于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6、《中国与文莱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近10年来,中国与文莱的经贸关系稳步发展,形成了以石油等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为基础,其他各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与交流逐渐展开并初见成效的发展格局。中文两国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国政府对彼此间的经贸互利合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动,必将有助于两国经贸关系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7、《发展中的东盟“中国观”:从威胁到机会?》,《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为何东盟国家曾经将中国视为威胁,如今却转变观念,将中国视为促进地区稳定和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第一部分将阐述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官方立场的变化,即从“中国威胁论”向“中国机会论”的转变。在80年代,当中国的经济开放促进了其与南部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时,这种观念的转变尤为突出。第二部分认为,在欧美日经济发展呈现出保护主义趋势,并遭遇发展瓶颈的情况下,中国的发展为东盟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契机。同时,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从地区的不稳定根源向地区安全保障者转化的原因。第三部分指出,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起了特殊关系,但中国无法排斥其他大国,尤其是日本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8、《中越边界问题研究述略》,《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4期。

摘 要:中越边界问题,主要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边界和中越南海争端3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越边界问题研究已经有了非常巨大的进展,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它们对中越边界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9、《中缅关系的转折:1954年—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视角》,《东南亚研究》2008年1期。

摘 要: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互访,不仅确立了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且双方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增进了了解,减少了疑虑和误解。1954年的双边往来开启了两国高层直接接触、交流的大门,打破了建交初期双边关系冷淡的局面,两国关系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此后中缅关系迅速发展,迎来了“胞波”友好时期。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1954年中国开始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周边推行睦邻友好外交,而中国政策的转变也得到了缅甸的认同和积极回应。

10、《从外交部解密档案看建交初期的中缅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2期。

摘 要: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建交初期两国关系较为冷淡。政治上,双方彼此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中国认为缅甸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走卒,缅甸担心新中国威胁其独立和国家安全。经济关系与文化往来上,双方也十分疏远。这种状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国外交政策、对彼此的认识所影响。

(七)《中国新移民与东南亚华人再移民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2007-2010)》进展情况之三(主持人:庄国土、郭玉聪)

1、郭玉聪、庄国土《日本福清新移民的增长态势及其主要原因》――汕头大学、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交部领事司等“国际移民与出入境管理”研讨会论文。

摘 要:福州人绵延不绝地迁移日本,按人口比例,其数量全国最多,但其增长率却不高,远远低于当地迁移其他国家的移民。前者的原因是当地较为贫困,且有移民日本的传统,有深厚的移民网络;后者的原因是新移民在日本生存和发展困难,非正常渠道移民难以为继,有更合适的迁移国家。本文涉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移民理论”、“移民网络说”、“累积因果关系说”等国际移民理论的一些观点,对这些观点稍做述评。

2、庄国土、陈君《1970年代以来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汕头大学、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交部领事司等“国际移民与出入境管理”研讨会论文。

摘 要: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开始第四次大规模移民东南亚的热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第四波移民东南亚的大潮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约可分为三个波段。迄2006年,前往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可能约250万,三分之一以上居住在缅甸。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和中国与东南亚经济进一步融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向东南亚移民的趋势仍将继续。

3、2008年10月16日《法制日报》人大立法版头条以《高效安全:出入境管理未来路径 》为题报道了合作者郭玉聪教授等对华人新移民和出入境管理,以及成立移民部或移民局的看法。

此后,转载该报道的网站有:

http://npc.people.com.cn/GB/15157/8181223.html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

http://news.sohu.com/20081016/n260056070.shtml 搜狐新闻

http://www.chinalaw.gov.cn/jsp/contentpub/browser/contentpro.jsp?contentid=co5524222162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http://news.sina.com.cn/o/2008-10-16/081914582719s.shtml 新浪新闻

http://www.sd-law.gov.cn/sdlaw/site/detail.jsp?id=11332 山东政府法制网

二、基地大事记:

1、中宣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于2008年7月3日报送给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委员刘云山、中宣部、教育部领导的《发言摘报(第70期)》中,收录了我中心常委顾问庄国土教授的文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几点体会》。

该文章标题原为《国民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庄国土教授对十七大文件中关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论述的补充观点,也是其向来主张的“学理性研究亦可直接服务于国家现实需求”的尝试。

2、中心常务顾问庄国土教授出席了2008年9月27日在京召开的“侨务工作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做题为“侨务资源与国家发展战略”的主题演讲,并建言,涵养海外侨务资源,应当是中国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迅速提升国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捷径。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国际问题研究学部召集人,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华人华侨问题专家的庄国土教授是此次座谈会上唯一的专家学者。

庄国土教授的“将大侨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言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同时引起了包括中新社、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侨报》、中国侨网、搜狐网、博茨瓦纳华人网等在内的数十家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此次会议是由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致公党中央和中国侨联联合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座谈会上发言者仅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吴红波、庄国土院长。座谈会由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陈玉杰主持,原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及中央“五侨”有关领导出席座谈会。

3、2008年9月23-24日,马华公会会长拿督黄家定、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何国忠率团来我校访问。24日上午,学校在颂恩楼220会议室举行仪式,敦聘黄家定拿督为我中心客座教授。我校还与马来西亚排名第二的拉曼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合作研究、人才交流、师生互访、促进学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合作。黄家定被誉为“政治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政治家”,2003年当选为马来西亚的最大华人政党──马华公会会长,曾任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政府事务部部长。简短的仪式后,黄家定为师生带来马来西亚华人与中马关系发展系列演讲之三──《3.08以后的马来西亚政局》。他从马来西亚多元种族背景谈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政治思考,深入分析了3月8日大选后的马来西亚政局。

4、2008年9月27日,汕头大学等两所大学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外交部领事司等在汕头举办为制定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做准备的“国际移民与出入境管理”的研讨会,中心研究人员郭玉聪赴会在开幕式做“中国新移民迁移方式的变化”的主题演讲,并做题为“日本福清新移民的增长态势及其主要原因”的大会报告,提交同名论文。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和外交部领事司,以及与会的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处和联合国难民组织驻华代表处均主动表示要与本单位合作研究中国新移民与印度支那华人难民再移民问题。会议期间,郭玉聪还接受《法制日报》记者的采访。同时,郭玉聪还提供《福州赴日新移民的主要迁移原因》的学术论文。论文将被收入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5、2008年10月8日-10日,基地秘书和基地网络管理员前往天津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据库培训班。

6、2008年11月16日-19日,基地主任、副主任前往天津参加国际问题片基地主任会议。

7、2008年12月13-14日,中心主任王勤教授参加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筹办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片工作座谈会暨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

8、基地副主任李一平教授于2008年12月25-26日在北京参加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办的“2008年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年会”,并作《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言。

9、2008年12月25日,广东省统一战线理论港澳与海外研究基地成立,郭玉聪被评为学术委员,并在成立仪式上做“华人新移民与广东”的演讲。


  • 上一条:第十八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2期)

  • 下一条:第十八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2期)
  • Copyright© 2013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站长:
    ,电话:,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