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返回首页
|
华侨博物院
华博与南洋院
您现在的位置: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基地简报 >> 成果简报 >> 正文
  第十六期基地成果简报(2008年第2期)       ★★★ 【字体:
第十六期基地成果简报(2008年第2期)
作者: 洪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5    


一、重大项目进展报告

(一)《东南亚历史及其与中国关系》(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一(主持人:廖大珂)

1、《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2、《冷战时期中缅关系研究(1955-1966)——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继1954年中缅政治关系出现突破性发展之后,1955-1966年中缅邦交发展迅速。这一阶段成为冷战期间中缅关系史上最为密切和友好的时期。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左转和缅甸实行封闭的排外的“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中缅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1967年演变为中缅关系的破裂。

3.《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后期越南南河海外贸易中的华商》,《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后期,越南南河阮氏政权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东亚海上贸易的一大亮点。作为当时东亚海上贸易的主导者,华商以操作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南河海外贸易发展的全过程,为其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论1757-1794年荷兰对华贸易中巴达维亚的角色》,《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从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4)操作的荷兰对华贸易可分为3个阶段:1729-1734,1735-1756和1757-1794。其中,第三阶段跨越了将近整个18世纪后半期,是该贸易最成功的阶段。此阶段中,虽然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对该贸易失去了直接控制,但荷兰对华贸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巴达维亚在该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要贡献者与有限受益者。但无论如何,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高领导层的角度来看,虽然巴达维亚自身利益在公司对华贸易新的运营形式中受到损害,但公司的整体利益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二)《当代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十一(主持人:吴崇伯)

1、《深圳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进展与对策思路》,《深圳特区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东盟已经成为深圳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从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六国正式开始以自由贸易区税率实现彼此货物的通关,将给深圳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深圳应充分发挥深圳与东盟国家在人员交往、贸易往来的传统优势和交通便利的地域优势,借助将在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质性地推动深圳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提升合作层次。

2、《持续升温的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与深化合作的对策建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摘 要:东盟历来是广东高度重视开发的传统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签订后,我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东盟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广东省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争取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三)《当代印度支那及其与中国关系综合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八(主持人:廖少廉)

1、《美国经济趋缓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摘 要:该文主要研究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美元的持续贬值如何冲击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口需求萎缩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美元贬值使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的价值大幅缩水,本国货币升值直接影响到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也使东南亚石油进口国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然而,东南亚国家经济基本面还比较好,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已经比过去减小,亚太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进口的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美国经济衰退给东南亚国家造成的冲击。只要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投资的措施,能够有效地应对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2、课题组集中对老挝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课题组成员还参加5月26-27日在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举行的有关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东南亚与台湾经济、政治关系研究》(2005~2008)进展情况之八(主持人:古鸿廷、庄国土)

1、庄国土学生刘文正硕士论文《新加坡与台湾政治关系研究》

本文分析新台关系的背景,首先概述新加坡和台湾这两个行为体的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政治体制、对外政策背景,接着比较双方背景的异同之处,蒋经国时期新台政治经济关系和李登辉时期新台关系的特点和影响新台关系深层因素;新世纪背景之下的陈水扁时期新台关系的现状、特点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结论部分,概括新台关系的特殊性,指出新台关系实质,认为进入21世纪的新台关系不可能突破原有非国家层次的交往框架,未来双方关系的发展空间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国大陆因素。

2、庄国土学生刘相骏博士论文《1988年以来的台湾与东南亚政治关系研究》

本文将1988年以来的台湾与东南亚政治关系放在冷战后的国际大背景下,放在全球化、地区化以及台湾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复杂演变的环境下进行研究,并藉此考察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系统地梳理了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弥补了该研究领域的众多薄弱环节。此外本文也试图借助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关系,分析国际关系学界有关“相互依赖”、“国际公民社会”、“国际治理”等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作用边界与理论价值。透过台湾当局在李登辉与陈水扁执政时期实施的“全民外交”与“第二轨道外交”的一系列活动,考察这些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可以挑战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地位,并论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五)《当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经济及其与中国经济关系综合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六(主持人:王勤)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新加坡在华投资》(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ingapore’s Investment in Chin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加坡面临的合作、挑战和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新加坡)”2008年5月。

摘 要:近年来,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新加坡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新加坡企业在中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区域由沿海发达地区逐渐转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领域由原来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扩展,中新苏州工业园和天津生态城建设进展顺利。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新加坡企业在华投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2007-2008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整合发生了一系列变化。2007年,东盟国家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展望2008年,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将呈现出新的格局。

3、《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内容提要:近年来,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并出现一系列格局性变化。东盟加快了自身区域一体化步伐,东盟与区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迅速兴起、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不断涌现。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它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区内贸易的扩大,产业内分工与贸易的增强,以及对区内外投资的吸引。

(六)《东盟国家工业化、科技发展与竞争力研究》(2006~2009)进展情况之六(主持人:沈红芳)

1、《经济全球化下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制度变迁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2、《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改革与变迁研究》,《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3、目前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 东南亚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2) 东南亚电信业的发展与竞争研究

4、本课题组成员正在积极进行相关课题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有关成员在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进行资料收集工作。

(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研究(2007-2010)》进展情况之二(主持人:聂德宁)

一、阶段性成果:

1、《论冷战国际环境中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学报》2008年第1期。

摘 要:从1965年新加坡宣布独立到1990年中新两国正式建交为止,中新关系经历了从最初隐晦疏远到最后自如密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与新加坡从各自政治经济关系的对比差异、冷战国际环境变迁中新加坡大国平衡战略对中新关系的积极意义以及新加坡在海峡两岸的关系等方面,对双边关系进行了务实性调整和适应。正是冷战时期这种务实性的中新关系,为冷战结束后中国与新加坡关系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脆弱性、不安全感与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政策》,《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摘 要: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作为后殖民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其国内社会的特性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影响表现在其内部的脆弱性--多样而分裂的族群、宗教、领土等问题,被视为对国家潜在的威胁,因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影响了外交政策。其独立自主外交、不结盟政策、对大国的疑虑都是这种脆弱性的体现。在中国对印尼以及东南亚的外交政策中,要充分考虑后者的脆弱性及由此衍生的不安全感。

3、《试析东盟高度一体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东盟宪章》的顺利签署表明,东盟各国正在努力改变东盟的松散状态,试图将其建设成为更有凝聚力的地区实体。本文在考察中国的东南亚地区利益结构后认为,一个在经济上实现了内部高度整合,但在政治上仍旧保持内部多元决策机制的东盟较为符合中国的利益。即一个经济上强大但政治上较弱、经济上联系紧密但政治上相对松散的东盟对地区格局的冲击会相对较小。因此,对东盟当前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应持欢迎态度;但对东盟未来的政治安全一体化进程,中国应保持高度关注,并提早与东盟进行良性互动,以维护彼此的合理利益和地区稳定,防止出现某些负面效应。

4、《冷战时期中缅关系研究(1955-1966)--以外交部解密档案为中心的考察》,《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继1954年中缅政治关系出现突破性发展之后,1955-1966年中缅邦交发展迅速。这一阶段成为冷战期间中缅关系史上最为密切和友好的时期。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左转和缅甸实行封闭的排外的"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中缅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1967年演变为中缅关系的破裂。

5、《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与中国的对策思考》,《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2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从南海争端方国家、非南海争端方国家、东盟3个层次分析了冷战后东南亚国家南海政策的发展动向。对于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南海政策;对非南海争端方国家重点分析了新加坡和泰国的南海政策;对于东盟的南海政策,本文指出协调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表达对南海问题的立场,直接就南海问题与中国进行对话,通过东盟地区论坛讨论南海问题构成了东盟对南海问题施加影响的主要方式。在对策思考方面,本文指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政策应该侧重以下几点:继续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双边协商"的具体策略,力避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保持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沟通,确保东盟不致形成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不利的一致立场;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和海洋安全维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学术交流:

1、项目负责人聂德宁教授参加由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苏氏长科机械集团和国际关系学院于2008年5月27-28日联合举办的"21世纪初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国际学术讨论会。60余名境内外学者对当前中国-东盟关系、东盟区域合作、中缅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2、子项目负责人李一平于2008年5月23-25日参加由中国外交学会和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外交学学科建设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并作《冷战国际环境下的中国与新加坡关系》的大会发言。

(八)《中国新移民与东南亚华人再移民对亚太国际关系的影响(2007-2010)》进展情况之二(主持人:庄国土、郭玉聪)

一、阶段性成果

1、《新移民与第四次中国人移民东南亚大潮》,《北大亚太论丛》2008年第1期。

2、《经贸与移民互动: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新发展》,《当代亚太》2008年第2期。

摘 要:近20年来,有约250万中国新移民涌入东南亚。除中国与东南亚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国放宽出国限制和国内劳动力大量过剩等引发移民的因素外,推动新移民涌向东南亚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与东南亚经济整合的飞速发展。双方经贸额激增、中国在东南亚的投资、援助和承包工程等,推动了双方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中国新移民提供大量谋生和发展机会。

3、《历史的海归和当代的海归比较》,李其荣等主编《当代中国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摘 要:从近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留学与海归,大概可分为四个时期。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留学生,与改革开放后的留学人员相比,其留学动机和结果大相径庭。以前的留学生,大多是在求学报国、振兴民族的背景下前往海外,学习先进国家的知识,肩负振兴国家和民族的重任,有强烈的报国使命感,这些留学生基本上都回国,并在中国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4、国际研讨会论文:Interactions between trade and migration: On factors to drive Chinese new migrants for Southeast Asia,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Global Diaspora and Multi- Culturalism”, May 16-17, 2008, Chonnam University.

Abstact: In the last 20 years some 2300-2650 thousands Chinese migrants flew intoSoutheast Asiaand they constitute of business people,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technicians, skillful and unskillful labors. Among them more than one millions resided inMyanmar, 350-400 lived inThailand, 350-380 lived inSingapore, and each ofIndonesia,Malaysia,Vietnam,CambodiaandLaoshas 50-120 Chinese new migrants. Besides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that Chinese migrants are acceptable to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when bilateral political relations were greatly improved since 1980s, the rapid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Chinaand ASEAN in the last ten year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drive the Chinese migrants toSoutheast Asia. Moreover, the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visa ratification also made the cost of migration much cheaper than before. The increasing Chinese exports, investment, aids and the Chinese contracted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Southeast Asia led to mass Chinese migrants went to Southeast Asia to serve for all the economic sections the Chinese involved inSoutheast Asia.

5、《论世界华人资源在中国大陆的整合:兼论海外专业人才是中国崛起的特殊机遇》,第三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成立大会”论文,2008-6-27-29日,武汉。

摘 要:世界华人经济资源在中国大陆整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外部推力。基于同文同种和共同习俗和海外同胞对祖国和家乡的亲情纽带,海外华资及其部分技术和国际市场,成功地与中国大陆的丰富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结合,使中国经济迅速国际化。然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本质上取决于人才的水平,中国大陆人才成长和发挥的环境仍差强人意,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所幸的是,海外华人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足以和任何国家和民族娉美,是中国可资利用和合作的最重要海外资源。

二、田野调查:

2008年4月,庄国土率课题组前往菲律宾调研一周,重点访谈菲律宾新移民与新社团资料。参加者:洪小荣、陈改利。

三、学术交流:

1、2008年4-6月,接待与中国新移民研究相关的美国、英国、新加坡、泰国、日本等知名学术机构学者。

2、2008年6月20日,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政研处秦处长等一行来院与庄国土、第一合作者郭玉聪等座谈广东省籍的华人新移民问题,主要议题有:侨务部门如何促进华人新移民与所在国的和谐关系。双方还就如何共同调研华人新移民问题达成共识。

3、2008年7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等3位教授、上海市侨务办公室2位处长、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人口研究所李明欢等2位教授、深圳市侨务办公室1位副处长与本课题组庄国土、郭玉聪等在本院座谈如何从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华人新移民问题,以及如何促进新移民的发展,如何发挥新移民对所在国的影响。

四、其他成果:2008年6月份郭玉聪指导完成的三篇硕士论文:1、《福州地区旅日新移民研究》。论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福州地区旅日新移民的迁移原因、迁移过程及其与中日关系的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对新移民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进行探讨。2、《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论文主要探讨新加坡华人新移民与传统华人社会存在的冲突和融合态势。3、《福清新移民——以移民阿根廷为例》,论文主要探讨阿根廷福清人与众不同的生存状况及其密切中阿两国关系的作用。这些论文都是在本课题组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均获得优良成绩,是本课题初步成果的一部分。

二、其他进展:

2008年5月25-28日,召开英文“21世纪初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 、“21世纪初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以缅甸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60余名海内外学者在会议期间将对当前东亚经济形势、中国-东盟经济关系、东盟区域合作;中缅关系、缅甸华人研究、缅甸经济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上一条:第十七期基地成果简报(2009年第1期)

  • 下一条:第十五期基地成果简报(2008年第1期)
  • Copyright© 2013  广东长科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站长:
    ,电话:,传真: